昌都:高原之上绘就“无废城市”新图景
2025年11月01日 02时05分
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【打印本文】
昌都:高原之上绘就“无废城市”新图景
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藏东高原,昌都市正以绿色低碳为笔,书写着“无废城市”建设的高原答卷。
近年来,昌都市坚守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战略,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,在做大做强清洁能源、绿色工业的同时,探索固体废物源头减量、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的有效路径,已建成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、5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,并获批国家绿色工业创新示范区,逐步打造出具有高原特色的“无废城市”样本。
厂区远眺图
作为全球最大水泥建材企业海螺集团在西藏的首个投资项目,八宿海螺自2018年落地以来,便以“花园式绿色工厂”建设为核心,走出了一条“工业+生态”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。
针对高原矿区海拔高、气候寒冷、生态修复难度大的痛点,海螺水泥采用筛土、外购优质土壤、混合牲畜有机肥提升肥力等措施,搭配智能喷淋系统精准调控水分,在矿区成功种植云杉、雪松、果树等苗木5万株,铺设草坪2250平方米,播撒黑麦草、高羊茅、苜蓿草等耐寒草种超13万平方米。如今站在矿区瞭望台远眺,连片绿意覆盖,生产区与居住区的景观绿植错落有致,真正实现了“工厂建在花园里”。
清洁生产与智能化升级,进一步为八宿海螺的“无废”建设赋能。企业先后引进跨带分析仪、三维建模、卡调配矿系统,实现高低品位矿石贫富兼采,让矿产资源利用率达到100%,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也实现100%利用。
同时,投资690万元配置两台国产TR50E纯电动矿车和一台国产CLG856H纯电动装载机,减少燃油消耗与尾气排放;计划投资2456万元建设的全流程智能工厂,目前已建成数字化矿山智能管理、设备管理、供销物流信息管理等系统,未来将实现工厂运行自动化、故障预控化、管理可视化,进一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。
如果说八宿海螺是“花园式绿色工厂”的标杆,那么华润雪花啤酒(西藏)有限公司则是昌都市“无废工厂”建设的先行者。
这家2004年通过收购原昌都雪源啤酒有限公司成立的企业,累计投资1.2亿元完成技术改造与产能提升,如今啤酒年产能达4万千升,更凭借在固废管理与低碳转型上的突出表现,成为昌都市首个“无废工厂”。
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上,雪花啤酒的举措精准而务实。企业引进先进的错流式过滤机,取代传统的纸板式过滤机,不仅让啤酒澄清度与口感显著提升,还彻底消除了过滤纸板这一固体废物的产生源头,每年可减少一般工业固体废物2吨。
针对啤酒生产中大量使用的玻璃瓶,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回收制度与质量管控体系,从社会回收消费后的玻璃瓶进行清洗、检测、复用,2025年上半年回收瓶使用占比已达62%,累计减少一般工业固体废物4200吨。
此外,通过推行电子签章、线上阅办等无纸化办公模式,厂区内基本实现办公环节“零废纸”,从细节处践行“无废理念”。
低碳转型同样是雪花啤酒的重要发力点。
企业完成厂区照明、货物运输、锅炉系统的全面改造,照明灯全部更换为荧光灯或LED灯,燃油叉车升级为电叉车,燃煤锅炉替换为液化石油气锅炉,每年可节约标煤600吨;积极参与绿色电力交易,累计购买绿色电力54.5万千瓦时。
一系列举措下,企业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,2025年8月,碳排放强度为69.87千克二氧化碳/千升酒,去年同期为90.09千克二氧化碳/千升酒,同比下降22%,为行业低碳发展提供了“昌都经验”。
从八宿海螺的“花园式绿色工厂”,到雪花啤酒的“无废工厂”,都是昌都市“无废城市”建设的生动缩影。
下一步,昌都市将继续深化绿色低碳发展理念,把“无废理念”贯穿产业环境准入、产业结构优化、企业运营管理的全过程,持续探索高原“无废城市”建设的新路径,让绿色成为藏东高原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相关信息
写信入口
